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扎根区域优势 融通中外教育 打造特色课程——记天美果冻91制造“全球胜任力培育”专题培训
来源:天美果冻91制造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03日

随着我校“全球胜任力”项目的培育逐渐进入深水区,如何立足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实情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2023年7月2日上午,在天美果冻91制造五楼大礼堂,由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国际交流中心的李军博士为全校教师带来《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框架下学生全球胜任力培育——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的区域设计与学校实践》的专题报告。

李军博士的讲座以“内涵”、“方向”、“路径”、“思考”为提纲挈领的核心关键词。

首先是内涵。讲座伊始,李博士介绍了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设计和框架,强调应坚守本国优秀文化传统、坚持国际化教育本土化实践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过程中尤其注重要用国际化的思维讲述中国故事,同时也要秉承中式思维来认识世界。

其次是方向。李军博士介绍了近景和远景两大目标。近景目标是以国际交流增进国际理解。读懂对方也要让对方读懂自己;把人类普世价值和教育一般规律作为“求同”的关键;把文化的特殊性和国情的差异性作为“存异”的部分。另一方面,远景目标要解决“如何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如何破解不平衡不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如何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代课题。

再次是路径。核心素养即要培育基点;开发模式需定制和众筹。李军博士着重分享了上海参与PISA 2012、2015、2018和TALIS 2015的项目测试结果,强调了上海基础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其核心就在于立足基础教育领域,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好学生就需要相应的特色课程,而课程实施的种类由区域、共享、校本三类课程构成。其形式有多样,李军博士特别分享了“博物馆课程”、“一带一路课程”、“国际化戏剧课程”,并总结课程的定制和实施要明确“定位”,尤其是课程的选择性、课程的现代性和课程的探究性。实施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加入情景、综合化课程、变革教学方式、融合信息化为辅助手段。

最后是思考。在具体实践和落实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跨文化国际理解素养概念的理解不一致导致了研究的复杂性;方式单一,多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自身的跨文化国际理解素养制约了学生跨文化国际理解素养的学习;如何设计学生容易接受的跨文化课程主题;如何评价学生跨文化国际理解素养等。李军博士基于个人参与浦东区域教育改革的经验,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于面向新时代教育,要构建围绕学生、教师、知识、世界四重要素的学习新样态,并遵循两项基本原则:确保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和加强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和共同利益的教育。

我校陶凯书记对李军博士的讲座进行了总结。陶书记指出李博士的精彩讲座为全体教师带来两点启示:第一点是提供了不一样的“全球胜任力”视角,讲座基于新时代对外开发的大背景,以各类国家出台的政策讲好中国故事,且立足“全球胜任力”传达中国智慧;以各项数据推进的课程目标,介绍了在不同学段进行培育的成功案例。第二点是提供了可操作、可学习、可借鉴的国际化办学建设和路径开发,以丰富的课程形式为开发我校“全球胜任力”特色课程开阔了视野、打通了思路。

合力为教育,构想教育蓝图,打造新社会的教育契约,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素养的时代新人!


撰稿:沈慧俊

图片:郁健华

发布:朱颖

审稿:顾培培